目前分類:讀書筆記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明王朝第30集-海瑞:請問,這條街上哪賣牛肉?

 

 
大明王朝第30集裡,海瑞辭官後,一天因女兒想吃燉牛肉,便上街問人何處可買牛肉。看到這段時,我心裡就起疑,在16世紀的中國江南要吃牛肉並非尋常之事,雖然劇中也有解釋,說是只有病死、老死的牛才會拿出來賣,但卻無法解釋為什麼生活刻苦的海家眼巴巴的非得吃牛肉,而且似乎有吃牛肉的習慣。

後來讀明史-海瑞傳,一開頭便寫了:「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令老僕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巿肉二斤矣。』」原來這是海瑞買肉的典故出處,但沒說是什麼肉。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謖遺書所謂「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是君臣之交的關係,羅貫中不解其義,以為父子之間豈可論「平生之交」,所以才會刪掉原文後面的「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而補以「某之死罪,實已難逃」,將整段遺書變更成為:「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然而,既然是「某之死罪,實已難逃」,而且出征前也立下了「乞斬全家」的軍令狀,如今違令伏法又有何恨呢?就算要殺全家,也是馬謖心甘情願的,還能說有什麼恨?難道要諸葛亮違法亂紀才不會有恨嗎?羅貫中既杜撰馬謖軍令狀於前,又讓馬謖乞憐於後,馬謖果真是這種不乾不脆、毫無誠信的人,根本就不值諸葛亮為之一哭了。
 
馬謖希望諸葛亮「深惟殛鯀興禹之義」/「深推殛鯀於羽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在這個條件之下,那麼馬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馬謖遺書最後一句直接的意思是「就算死也瞑目了」,然而這個結論要取決於前面的條件是否實現,否則馬謖的意思就會反過來變成:「就算死也不會瞑目」!
 
那麼,究竟什麼是「殛鯀興禹之義」?「殛鯀於羽之義」?事關馬謖死不死得瞑目,而與街亭之戰、馬謖之死有什麼關連呢?我恐怕要岔題岔得更遠了~~~~ Once Upon a Time ---------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葛亮與馬謖之間雖是長官和屬吏的關係,但在漢代,長官和屬吏之間如果關係夠重夠深,彼此都是以君臣關係相待的。
 
清 趙翼 廿二史剳記 謂:「漢制三公得自置吏,刺史得置從事,二千石得辟功曹,掾吏不由尚書選授。為所辟置者,即同家臣,故有君臣之誼。其後相沿,凡屬吏之於長官皆如之。既有君臣之禮,遂有持服之制。」「是時郡吏之於太守,本有君臣名分。為掾吏者,往往周旋於死生患難之間。」但也認為:「此感知遇之恩,而制服從厚者也。然父母喪不過三年,而郡將舉主之喪,與父母無別,亦太過矣。」
 
趙翼提出疑問的同時也給出了答案,沒錯,漢代長官和屬吏的關係正是「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屬吏無條件的為長官效忠犧牲,如同子女向父母盡孝的天經地義。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自然也就有無不是的長官了。不但屬官自願為長官服喪,甚至報仇雪恨、頂罪犧牲、代為受過也在所不惜。這也才正是馬謖所謂「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的正解。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謖遺言(遺書),三國演義、三國志註引襄陽記、吳慶燾輯襄陽記所載文字若干不同之處,排比如下:
 
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三國演義)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三國志註引襄陽記)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殛鯀用禹」這一段,在三國演義裡是馬謖臨刑前向諸葛亮親口陳述的遺言,而在三國志馬謖傳及註解引用襄陽記的記載,則是馬謖在獄中臨死前寫給諸葛亮的遺書。
 
三國志馬謖傳:「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原文註引襄陽記曰: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于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襄陽記,相傳是東晉 習鑿齒 編纂,現行版本為清末 吳慶燾 所輯錄。其中關於馬謖街亭之戰的記載如下: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使謖統大眾向前,為魏將張郃所破,坐此下獄死,時年三十九。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推殛鯀於羽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斬馬謖,兩人都哭了。
 
諸葛亮罵了馬謖一頓:「汝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吾累次叮嚀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汝若早聽王平之言,豈有此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米,汝不必掛心。」
 
諸葛亮只殺馬謖,不但放過他全家,而且還要照顧他全家,置軍令狀於不顧,並不尋常。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起違反指令、舉措煩擾,更可怕的是,身為軍團的總指揮官,馬謖做了最令人不能原諒的事情--他溜了!不負責任的拋下群龍無首的將士,身先士卒的一溜煙跑了!不但逃走,而且還躲起來!
 
三國演義寫:「馬謖料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此後再也不見馬謖的人影,等諸葛亮演完空城計,回到漢中大本營,馬謖才灰溜溜的跑回來,自縛跪於帳前。這也就解開前面羅貫中為什麼要司馬懿放過馬謖之謎,司馬懿要是不放馬謖,諸葛亮便斬不了馬謖了。
 
馬謖自縛請罪,猶不失體面,但事實上卻糟糕的更多!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街亭,地當隴山西口,為守隴山者所必守、爭隴山者所必爭之地。絕非羅貫中筆下馬謖以為的「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諸葛亮明知張郃率大軍前往隴西,必經街亭,故派馬謖把關鎮守,不是埋伏,而是攔截。
 
諸葛亮將此重責大任交給馬謖,果然馬謖臨敵指揮的表現又如何呢?
 
三國演義寫街亭戰鬥一開始就完全是一面倒的局勢,馬謖「凭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優勢和自信,在魏國大軍來到以後瞬間變成空談和幻想。馬謖以為自己是諸葛亮,可以有樣學樣,不必身先士卒,只需安坐山頂,搖搖羽扇,招招紅旗,眾將士都會奮不顧身的賣命,結果卻是「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馬謖一急,處決兩名將領想藉以立威,反而帶來更壞的效果。受到脅迫驅趕而出的蜀軍,不但毫無鬥志,甚至連最後一點的紀律和忠誠也蕩然無存,投降的、逃跑的都有,最後馬謖自己也跑了。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王平、高翔(高詳)、魏延保駕馬謖三路人馬中,王平、高翔(高詳)是諸葛亮派的不錯,但魏延不是,他是羅貫中派的。當時魏延的官職是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督前部乃前鋒總司令,但兵權已被馬謖所奪,名存實亡。丞相司馬,相當於武官長,與文官長的丞相長史,並為丞相府兩長。漢代丞相府僅置長史,並無司馬,丞相司馬乃諸葛亮創設,並特派給魏延的職務。羅貫中派魏延去做馬謖的保姆,為的是將諸葛亮的大本營掏空,魏延不走,後面的空城計唱不下去。不但如此,羅貫中還自作主張將司馬懿從東線調來西線,也是為了和諸葛亮唱空城計。司馬懿鎮守宛城,防範東吳偷襲,魏明帝曹叡不可能冒險調動司馬懿來票戲,即使觀眾壓力再大也不行。小說家務求戲劇張力,玩笑不可當真。
 
一群人馬簇擁著馬謖迤灑來到街亭,不想馬謖來到街亭,什麼鬼地方,什麼兵家必爭之地,變更諸葛亮的戰場布局,亂搞一通,自作主張棄城上山。結果魏軍一到,斷絕水源,四面圍定,馬謖頓成甕中鱉。蜀兵非但沒有如馬謖預言的「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是嚇破膽子,手忙腳亂。才不到兩天,蜀軍大亂,投降、逃跑的都有,馬謖自己也跑了,人馬經過司馬懿時,不知道什麼原因,羅貫中要「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馬謖脫身後,魏延、王平、高翔後面趕來時,大勢已難挽回,一場混戰,大敗而逃。此時,諸葛亮還在大本營等王平的地圖,等到王平的地圖送到,把諸葛亮嚇一大跳,吃驚之餘,急忙派長史楊儀救援。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在諸葛亮的心目中,馬謖是個不世出的奇才,對他格外器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能夠和諸葛亮聊一天一夜不會累的也真的只有馬謖一人。在諸葛亮強烈的主觀意願下,雖然眾議推舉宿將魏延、吳壹(吳懿),馬謖完全沒有獨當一面統率軍隊的實戰經驗,但諸葛亮不惜「違眾拔謖」,即使直到將近兩千年後的今天,從來也沒有人說的完全其中的道理。
 
後人的疑問,羅貫中也想到了,所以他大肆鋪陳諸葛亮如何加派人手拱衛馬謖,然而想想未免可笑,反將馬謖當作阿斗,何況馬謖並不姓劉啊!
 
我每次讀「出師表」,讀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沒有不笑的。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堪稱繼五虎上將之後蜀漢第一猛將,可惜在戰略方面和諸葛亮的意見嚴重不合,始終得不到重用,而諸葛亮另外也有難處,關於這裡頭的內幕,將在「魏延之死」一文再作詳述。吳壹(吳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倒不是他的戰功,而是他是劉備的大舅子。
 
三國志裡,諸葛亮獨排眾議,提拔年輕資淺無經驗的馬謖擔任前鋒總司令,於是頭上插著雞毛的馬謖就帶著諸葛亮對他滿滿的信心浩浩蕩蕩領著大隊人馬出發了。可是在三國演義裡 羅貫中卻為馬謖搞了一個大排場:諸葛亮特地撥給馬謖兩萬五千精兵以後,卻是左思不安,右想不妥。一不放心,加派王平隨軍輔佐,並面授機宜,務必在交通要道安營下寨;二不放心,再加派高翔領一萬兵駐紮街亭東北的列柳城以備救援;三不放心,再加派魏延率所部駐紮街亭之右作為接應。三個高級將領保一個資淺參軍,如此「孔明恰纔心安」呢!其實,並不是,因為「孔明自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後,猶豫不定」,可惜,諸葛亮手裡已經無將也無兵可派了。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用軍令狀總共有六起,與諸葛亮有關者即占五件,諸葛亮可謂「軍令狀大王」:草船借箭,諸葛亮自己給周瑜簽過軍令狀,結果過關;設伏華容道,關羽和諸葛亮互相簽過軍令狀,結果關羽違令義釋曹操,要推出斬時,但劉備說情:「三人結義時,誓同生死」,連一拉二,諸葛亮只得算了;趙雲與張飛爭取桂陽郡,給諸葛亮簽過軍令狀,結果過關;張飛取武陵郡,給諸葛亮簽過軍令狀,結果過關;最後就是馬謖守街亭,給諸葛亮簽下軍令狀,結果沒過關,成為馬謖非死不可的伏筆!
 
然而,羅貫中鋪陳的劇情,在陳壽的三國志裡卻是沒有的事,原來打從北伐一開始,諸葛亮就打定主意要馬謖擔任前鋒大將。「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三國志蜀書馬謖傳)。劉備麾下五虎上將,其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皆不在人世,僅餘一趙雲,羅貫中三國演義稱其「老將」,其實趙雲年紀才五十八歲,比起魏將張郃要年輕許多。張郃雖生年不詳,但他出道甚早,趙雲還是少年的時候,張郃即已是河北名將了。諸葛亮嫌趙雲年紀大,那麼魏延、吳壹正值壯年,尤其魏延領導統御出眾,實戰經驗豐富,諸葛亮又為什麼不用呢?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即安排他的死對頭司馬懿登場,其實,並不符合史實。當時驃騎將軍司馬懿駐紮在宛城,防備吳國北犯。稍早之前,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擊敗反叛的新城太守孟達,破壞諸葛亮東西夾擊的策略。司馬懿帶著孟達的首級班師回朝,魏明帝曹叡仍令他返回宛城駐防,鎮守東線。西線戰役,則由魏明帝曹叡親自坐鎮長安,由大將軍曹真督軍,右將軍張郃為前鋒。
 
諸葛亮一得知張郃率軍前來,馬上調集軍隊應戰,如此重要的指揮權應該交給誰呢?羅貫中安排馬謖在此時自告奮勇喊「有」出場。諸葛亮和馬謖開始進行一問一答:諸葛亮說街亭極難防守,馬謖答自己是兵法專家;諸葛亮說張郃是魏國第一戰將,馬謖答就是魏國皇帝親征也不怕,此役保證萬無一失,拍胸脯願用全家老小的性命作擔保!諸葛亮聽了,環顧諸將:「馬參軍願用全家性命作保,諸位還有誰要領軍出征的呢?」底下面面相覷,心裡都在想:「勝敗乃兵家常事,有必要玩這麼大嗎?」當然沒人應聲,馬謖簽下軍令狀,諸葛亮將兵符交給馬謖。大家都知道,這場戲的劇本早已寫好,馬謖是內定人選。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元228年,諸葛亮用他生命最後的七年,展開對魏國的五次北伐行動。最有勝算的第一次北伐,因馬謖在街亭大潰而告失敗,諸葛亮忍痛處死馬謖,此即為元末明初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的第95回「馬謖拒諫失街亭」和第96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後世將馬謖定調為像戰國時代秦趙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當成軍事史上的笑話,將馬謖作為「言過其實」的代名詞;而對於用人不明的諸葛亮,將他的揮淚斬馬謖評價為「顧全大局」。然而,事實的真相並不全然如三國演義所鋪陳的那樣,透過與晉陳壽三國志記載的比對,可以重新對馬謖之死另有一番認識。
 
 

文章標籤

gabriel19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